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37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513145454
子爵 | 2014-7-23 07:31:51

近幾個月來,村里活動辦得最紅火的莫過于古韻詩社。不少看熱鬧的村友也爲這漫天詩氣所感染,要求咱介紹一下古詩詞,以便今朝一窺門道,來日吟詩賦詞,一展太白東坡之風采。

其實,古詩詞在中國文化中源遠流長曆久彌新時,已沈澱在你的文化里;古詩詞在你牙牙學語到孜孜胎教“床前明月光”時,已流淌在你的血液里;古詩詞在你不經意地說出“長江后浪推前浪” 、“情人眼里出西施”時,已彌漫在你的生活里。所以,不論你吟詩與否,你已經是個詩人了。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注1]。



中國詩詞的演化

在中國文學史上,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詩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詩經》[注2]。《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了包括“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不朽之作在內的三百多篇詩歌。在語言的句法上,《詩經》基本上是四個字一句。

繼《詩經》之后,公元前四世紀,屈原以其在《離騷》[注3]中的呐喊“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在楚國開創了一種叫“楚辭”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四字句,發展爲五言句(五個字一句)和七言句(七個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達思想感情,而且韻律和節奏也更富于音樂性[注4]。

唐代,是我國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是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在繼承前代詩歌的基礎上,唐代的詩歌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形成了固定的兩種分類。第一類是古體詩(也叫古風),以五言古體和七言古體爲主,模仿唐代以前的傳統詩體,沒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長可短,用韻平仄都比較自由。二是近體詩,就是我們所說的格律詩[注5]。格律詩不象古體詩那樣自由,在字句、用韻、平仄、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要求。

詞是在唐代中期由詩派生出來的新的體裁,所以又被稱爲“詩余”;另外,由于詞的句子字數長短不一,古人也稱之爲“長短句”。詞的發展在宋代達到了巅峰,所以又被稱爲“宋詞”。

以下先談唐詩(即(唐代)近體詩或格律詩),再談宋詞。王力先生在《詩詞格律》一書中把唐詩的特點概括爲字句、用韻、平仄、對仗四個方面。容咱一一道來。



唐詩的要素1:字句

唐詩(即格律詩)根據其句數(四句或八句)和每句的字數(五字或七字),可分爲五言絕句(五絕)、五言律詩(五律)、七言絕句(七絕)和七言律詩(七律)四種(如下圖所示)。超過八句的律詩稱作排律。



表1:常用唐詩分類





唐詩的要素2:用韻

詩歌要押韻,這是詩歌與散文最大的區別。唐詩押韻有如下要求:1、一般押平聲韻(即現代漢語四聲中的第一聲和第二聲)[注6]。2、偶數句押韻,奇數句除了首句(可押可不押)外不押韻。3、押韻時只能用同一個韻部的字,不能混用其它韻部的字。

到底什麽是格律詩韻呢?最能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撰的《平水新刊韻略》(簡稱《平水韻》)[注7]。該書把唐韻中某些可通用的韻部合並成爲106韻,又叫“詩韻”。所以唐詩押的是《平水韻》106個韻部中的30個平聲韻。

有興趣了解106個韻部細節,請看咱在“詩詞古韻”論壇所貼的《平水韻》:

http://my.backchina.com/chinesef ... -975117-page-1.html

讓我們來看個用韻實例吧。唐代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留下了千古名篇《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鍾聲到客船。

圖1:張繼《楓橋夜泊》



對照上述押韻要求:1、押的是平韻。2、偶數句句2和句4押韻;奇數句中首句選擇押韻,而句3則依規定不押韻。3、押的三個字天、眠和船都屬于“下平一先”韻部。


唐詩的要素3和4:平仄與對仗

平仄是構成唐詩最重要的因素。平是平聲的意思,仄就是不平的意思。簡單說,在現代漢語四聲中,第一聲、第二聲是平聲;第三聲、第四聲是仄聲[注8]。在實際寫詩填詞中,可以使用在線新華字典,查找任何一個字的平仄和韻部:

http://zidian.odict.net/855449823/

古人區分平仄的目的是爲了在詩句中平仄交替使用,使詩歌在朗誦中具有音樂的美感。唐詩每兩個字爲一個節奏,平聲是長音,適合曼聲吟唱,上、去、入三聲都有升降的變化。總之,律詩中的平仄遞用,就是在聲調上長短、升降的交替,從而使詩歌音節和諧、抑揚頓挫、富于變化。

舉個粗淺的動物名例子吧。請讀讀沒有平仄遞用的(前七字都是屬仄聲的第四聲,后七字都是屬平聲的第一聲):“鹫鶴兔貘鹿豹象,雞鴨貓豬貂猩獅”。有點拗口難聽吧。再讀讀平仄遞用后的:“雞鴨鹫鶴貓豬兔,貘鹿貂猩豹象獅”。順當好聽多了吧。其實,漢語成語何嘗不是講究抑揚頓挫?咱粗略估算有80%的成語平仄遞用[注9]。

五言絕句(五絕)和五言律詩(五律)的格式[注10]

漢語每個字是一個音節。在詩歌中基本上是以兩個音節爲一個節奏單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節上。以兩個音節爲單位的平仄交替,就構成了唐詩的基本句型(又稱律句)。五言唐詩(五絕和五律)無論如何變化,都不出如下四種基本句型:

(1)     仄仄平平仄

(2)     平平仄仄平

(3)     平平平仄仄

(4)     仄仄仄平平

四種基本句型包括兩個平韻句((2)和(4))和兩個仄韻句((1)和(3)),可構成以下兩個在音節上平仄對立的句式,每一對稱爲一聯:(1)和(2),(3)和(4)。每聯的上句稱爲出句,下句稱爲對句。

上述四種基本句型也是五言唐詩的四種首句類型,決定了五絕的四種格式以及五律的四種格式:



表2:五言唐詩的四種首句類型及相應的四種格式



圖2:王之渙《登鹳雀樓》



五絕的格式很容易記,只要記得兩條格式與起句的規則[注11]:1、如果首句不押韻(即仄韻),次句就是它的對句,構成一聯。第三和第四句則是另一聯。譬如,首句是“仄仄平平仄”,次句就是“平平仄仄平”,而第三和第四句則是另一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2、如果首句押韻,次句就是另一個平韻句,第三和第四句則是首句所在的聯。譬如,首句是“仄仄仄平平”,次句就是“平平仄仄平”,而第三和第四句則是首句所在的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的格式由五絕變化而來,只要記得五絕的格式,自然就記得五律的格式。五律四種格式的前半部分,即前四句就是五絕,后四句的格律要點就是交替使用前述的兩聯:第五第六句用與第三第四句不同的聯;而第七第八句用與第五第六句不同的聯,即回到第三第四句相同的聯。另外,中間的兩聯(即第三和第四句所組成的颔聯,以及第五和第六句所組成的頸聯)要對仗。以上五律各式,根據交替用聯規律,還可以往上加句子,而成爲五言排律。

現在以杜甫的《春望》爲例看看五律吧:

表3:五律實例:杜甫的《春望》



《春望》的颔聯和頸聯的出句和對句都對得十分工整傳神:“感時”對“恨別”,“花”對“鳥”,“濺淚”對“驚心”,“烽火”對“家書”,“連”對“抵”,“三月”對“萬金”。

七言絕句(七絕)和七言律詩(七律)的格式

七言唐詩的格式可以舉一反三地從五言唐詩衍生出來。首先,在五言唐詩的四種基本句型前加上與首字不同的兩個韻字(即如果五言詩的基本句型起于“平”,就加“仄仄”;如果五言詩的基本句型起于“仄”,就加“平平”),就形成了如下七言唐詩的四種基本句型:

(5)     平平仄仄平平仄

(6)     仄仄平平仄仄平

(7)     仄仄平平平仄仄

(8)     平平仄仄仄平平

四種基本句型包括兩個平韻句((6)和(8))和兩個仄韻句((5)和(7)),可構成以下兩個在音節上平仄對立的句式,每一對稱爲一聯:(5)和(6),(7)和(8)。

上述四種基本句型也是七言唐詩的四種首句類型,決定了七絕的四種格式以及七律的四種格式:



表4:七言唐詩的四種首句類型及相應的四種格式



類似于五絕,七絕的格式很容易記,只要記得兩條格式與起句的規則::1、如果首句不押韻(即仄韻),次句就是它的對句,構成一聯。第三和第四句則是另一聯。2、如果首句押韻,次句就是另一個平韻句,第三和第四句則是首句所在的聯。

七律的格式由七絕變化而來,只要記得七絕的格式,自然就記得七律的格式。七律四種格式的前半部分,即前四句就是七絕,后四句的格律要點就是交替使用前述的兩聯:第五第六句用與第三第四句不同的聯;而第七第八句用與第五第六句不同的聯,即回到第三第四句相同的聯。另外,中間的兩聯(即第三和第四句所組成的颔聯,以及第五和第六句所組成的頸聯)要對仗。以上七律各式,根據交替用聯規律,還可以往上加句子,而成爲七言排律。

唐詩格式小結

從五言唐詩的四種基本句型(1),(2),(3)和(4)可以易如反掌地推出唐詩的16種格式!首先,這四種基本句型也是四種首句類型,根據兩條“格式與起句”的規則,就可推斷五絕的四種格式(唐詩的4種格式)。其次,根據后四句“交替使用兩聯”的規則,可推斷出五律的四種格式(總計8種了)。再次,在五言唐詩的四種基本句型前加上與首字不同的兩個韻字,就形成了七言唐詩的四種基本句型。類似五言詩,可以推出七絕和七律各四種格式(總計16種了)。其實,本文所談的平韻格律詩要素完全可以對稱地應用在仄韻格律詩上,衍生出對稱的仄韻格律詩16種格式(總計32種了)。



宋詞

詞是一種詩歌藝術形式,是中國古代詩體的一種,亦稱曲子詞、詩馀、長短句、樂府。始于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達到其頂峰。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光輝奪目的一顆巨鑽,在古代文學的阆苑里,她以姹紫嫣紅、千姿百態的豐神,與唐詩爭奇,並稱雙絕。

宋詞在文體上的特點是長短句相間,兼有文學與音樂兩方面的特點。現在所見到的宋詞有各種各樣的“詞牌”,如【水調歌頭】、【鵲橋仙】、【一剪梅】、【漁歌子】等,每一支詞,都有不同的格式。全曲的句數、各句的字數、每字的平仄,都各有定格。這種定格,是由曲調的結構所決定的。后人按照這些詞牌填詞時,必須遵守這種詞格,就是爲了讓這些新填的文詞能按傳統的曲調歌唱。相較于唐詩格式的工整而嚴謹,宋詞則充滿了靈動和色彩。

宋詞基本分爲: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婉約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缜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绮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其代表人物有柳永、秦觀、李后主、李清照、周邦彥、吳文英等。而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爲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 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其代表人物有辛棄疾、蘇轼、岳飛等。

宋詞實例1、秦觀【鵲橋仙】: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圖3:秦觀《鵲橋仙》:



宋詞實例2、蘇轼【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婵娟。

圖4:蘇轼《水調歌頭》



咱也斗膽玩了幾回宋詞,包括兔年新春到來之際,用17個貝殼村友和小圈子名字寫成的

pengl【迎春樂】:

霜天紅葉云間鶴。此山中、寄居客。小溪流、飄浪花朵朵。一路是藍寬闊。                            楓樹下、念親恩喜樂。小小雨、笙箫難默。浪跡天涯四海,勇敢無知者。

圖5:pengl《迎春樂》



宋詞詞牌到底有多少呢?清代萬樹的《詞規》中總共收一千一百八十多個,實際上詞牌比這個數字還要多。常用的詞牌就有上百個。詞牌格式有章可循嗎?首先,背詞牌格式是最直接的辦法;但也是最枯燥最難行的辦法。也許你可以背幾個自己喜歡的詞牌。其次,可以按自己喜歡的、已記在腦海里的宋詞的格式填詞。不過這種辦法的局限性是無法知道平仄可以靈活使用的地方。最后,借助好的網站。如QQ驿站的詩詞平台:

http://book.5ilog.com/cgi-bin/mz/poetry/

在下半頁的“作詩填詞”的左邊“作詩”有唐詩的16種基本格式。只要點擊你寫的格式(如“五絕平起首句押韻”),輸入所寫的詩文就可以檢查其是否合格式。在右邊“填詞”有200多種較常用的詞牌。點擊感興趣的詞牌后,就會找到詞牌的格式[注12](字句、押韻、平仄、對仗和其它要求)、范例分析和同詞牌的佳作。再點擊“按律填詞”,就可輸入大作檢查其是否合律。不難吧?

另外,詩詞吾愛也是個很不錯的詩詞助手:

http://www.52shici.com/gl.php

不成文的個人小觀察:其一、“連續同聲字(平聲或仄聲)不能超過3個”這個簡單的平仄規則既適合于唐詩,也適合于宋詞。其二、同一首詩詞一般不使用同一個字,除非特意強調(如“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更愁”)。

篇末話

本文是咱寫得最辛苦的博文,希望能深入淺出,抛磚引玉,使想吟詠古詩詞卻敬而生畏的朋友一點靈犀,賞心悅目地體味唐詩宋詞的無邊魅力;使想填寫古詩詞卻望而卻步的朋友得以一窺究竟,自信大膽地走進唐詩宋詞的宏偉殿堂;使剛涉足古詩詞卻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朋友足以一通百通,借篷使風地創作唐詩宋詞的嶄新篇章。希望更多的喜好古詩詞的朋友挑戰自己,盡可能按格律填寫出詩詞古韻來(也歡迎現代詩和古風詩),使貝殼村成爲海外詩詞古韻的園地!

希望大家拔冗把大作挂到“詩詞古韻”論壇:

http://my.backchina.com/chinesef ... orum-96/page-1.html

有兩種辦法可以挂到論壇:其一、在貝殼村登載博文時,在“推入熱點論壇”一欄(與“編輯”同一行)里選擇“詩詞古韻”,同步登挂到論壇上。其二、直接登載到“詩詞古韻”論壇上:通過以上鏈接進入論壇,點擊“發貼”,在“發表帖子”頁,輸入標題和內容,並選擇字體、大小等等。別忘了,如果是原創,在“主體類型”下選擇“原創”。作爲版主,咱自然建議大家直接登載到論壇上。除了愛屋及烏外,尚有不少益處:首先,詩友們可以吸引不進村只去論壇的網友(題外話:咱自己就在各種論壇遊走了半年多才進村,以致于不少村友“安能辨我是雄雌”)。其次,在論壇挂的時間長;不像村里上首頁如上青天,上了也就驚鴻一瞥,只能花時間通知好友。其三,論壇置頂有不少古詩詞資料,可供大家隨時參考。最后,論壇可以給佳作加分加精;而“詩詞書畫”在村里雖然熱鬧,但絕對是個被“遺忘”的角落之一。殚精竭力生花妙筆的詩文,與轉貼的待遇毫無二致,拿不到精化(咱寫了30首,拿了兩個)。咱和大多數詩友一樣,因情爲趣而寫詩填詞,不在乎積分;但是精神鼓勵則是多多益善來者不拒。

“詩詞古韻”論壇是貝殼唐詩宋詞的專門板塊。這里無政見硝煙之彌漫,有詩詞資料之充盈;無三俗黃段之晃眼,有詩友佳作之清心。朋友,敬請光臨!朋友,作詩填詞吧!

鳴謝:多謝mike05、Blue Ivy、若水無痕、周蓉蓉和lilly13 等朋友的幫忙。



附注

注1:“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出自清·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詩三百首》之《序》。

注2:《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多篇。《詩經》中的詩當初都是配樂的歌詞, 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分成風、雅、頌三類。“風”的意思是土風、風謠,也就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謠。“風”包括了十五個諸候國(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桧、齊、魏、唐、秦、豳、陳和曹)的民歌,即“十五國風”,共160篇。占了詩經的一半以上。與《雅》、《頌》相比,《風》顯得活潑,生活氣息更濃,如開篇《關雎》寫初涉愛河的青年∶“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對于《雅》的認識有各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爲是指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雅”有“正”的意思,把這種音樂看作“正聲”,意在表明和其他地方音樂的區別。也有人說“雅”與“夏”相通,夏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稱呼。還有觀點認爲,《雅》是指人人能懂的典雅音樂。《雅》共105篇,分爲《大雅》31篇和《小雅》74篇。《小雅》爲宴請賓客之音樂。《大雅》則是國君接受臣下朝拜,陳述勸戒的音樂。《頌》是貴族在家廟中祭祀鬼神、贊美治者功德的樂曲,在演奏時要配以舞蹈。又分爲《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

注3:《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 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汙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

注4:漢高祖劉邦留下了承襲《離騷》之勢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不過,曹操《龜雖壽》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則頗有《詩經》之風。

注5:在魏晉南北朝(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或六朝)以前,詩的格律和聲韻還沒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規律,只是由作者按照個人的內容需要和聲韻感覺來進行寫作。到了魏晉,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稱天竺)的梵音學的影響,我國的聲韻學得到了發展。齊梁的周喁和沈約總結了漢字的發音規律,提出了“四聲”“八病”之說,使詩歌創作由自然的聲律發展到講究追求聲律,出現了作詩要注意平仄和韻律的性質,形成了格律詩的主要內容。唐初詩人用韻與六朝一樣,沒有韻書的標準限制,但隨著進士科試詩賦的統一要求,唐開元天寶以后要求士人依官方頒布的韻書押韻。唐人在隋代陸法言的《切韻》基礎上改成《唐韻》,共含206個韻部,成爲官方規定的押韻標準。宋代又增廣《切韻》編成《廣韻》,以《廣韻》爲官方韻書。但實際上唐宋詩人用韻並不完全按這兩部韻書(即《唐韻》和《廣韻》),比較能夠反映唐宋詩人用韻的是金人王文郁編撰的《平水新刊韻略》(簡稱《平水韻》)。

注6:唐代的絕句分爲古絕和律絕兩種,律絕講究平仄;古絕不講平仄,還可以押仄聲韻(即現代漢語四聲中的第三聲和第四聲)。如唐代詩人李紳千古傳誦的《憫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以及唐代詩人柳宗元脍炙人口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本文所談的平韻格律詩要素完全可以對稱地應用在仄韻格律詩上。

注7:究竟誰是《平水韻》的首創者是有爭議的。一種說法是《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劉淵在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其書今佚)時將同用的韻合並,成107韻。另一種說法是金(朝)平水書籍(即山西平水地方管理圖書印刷的官員)王文郁作《平水新刊韻略》, 將格律詩用字分爲106韻,是唐代《唐韻》206個韻部的一種略本。明清以后沿用此韻書。

注8:六朝的南朝齊代永明年間,聲律學有了很大的發展。時人把漢字的聲調分爲平、上、去、入四聲,並在五言詩的創作中加以運用。因此,“永明體”被視爲格律詩的開端。初唐時,詩學家們把四聲分成平仄兩大類:平就是平聲,仄就是上、去、入三聲。也就是說,不平爲仄(也叫側,即不平)。古代的四聲指的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反映了當時漢語高低升降的狀態。《康熙字典》總結了“讀四聲法”: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分化爲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一部份仍是上聲(現代漢語中的第三聲),一部份則變爲去聲(現代漢語中的第四聲)。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仍是去聲。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存在,變爲去聲的最多,其次是陽平,變爲上聲的最少。

注9:如果把不少古代入聲字變成現代漢語的陽平這一因素考慮進去,平仄遞用的成語的百分比會更高的。

注10:簡單起見,本文所引格式是最基本也是最嚴格的。其實,五言格律詩的第一和第三字有一定的平仄靈活性,七言格律詩的第一、第三和第五字有一定的平仄靈活性,。也可以拗救其它不合平仄的字(譬如,倒數第二第三字的平仄對調)。不過,由于拗救缺乏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范,所以除非萬不得已,規避爲妙。本文就不細談。

注11:這兩條格式與起句的規則是咱總結出來的,比通常提到的“粘對”規則直觀易記。所謂“粘對”是指“后聯出句的第二字與前聯對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平粘平,仄粘仄”。

注12:至于詞韻,清嘉慶年間戈載所撰的《詞林正韻》爲世所重,爲清中葉以后詞家奉爲圭臬。參見“詩詞古韻”論壇lilly13提供的“《詞林正韻》韻部表”: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henginan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一支大屌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24  金幣 + 14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