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製造業復甦取代進口需求,越南紡織業出口也受影響 (圖:AFP)
相較於全球其他已開發國家,美國經濟更顯著的復甦,令投資人大感鼓舞,但這樣的復甦卻未帶動全球的成長,尤其是以出口導向的亞洲經濟。最近一些數據和研究分解歐美需求指標與亞洲出口的關係,或許能解釋亞洲仍疲弱的經濟。
根據《CNBC》的報導,從歷史上來看,已開發國家的復甦會推升亞洲國家的出口,帶動亞洲的所得與投資。但是資料顯示到7月底,復甦力道偏弱,而且亞洲整體出口也不如預期。
週一公佈的數據顯示,南韓 8 月份出口下滑 0.1%,不如分析師原先預估的成長 0.2%,而且是 5 月以來首次出現年度出口下滑的情形。南韓是全球第七大出口國,也是主要出口國之中每月第一個公佈貿易數據的國家。印尼 7 月份出口則是重跌 6%,遠不如原先預估的跌幅2%。
Baig 指出,亞洲出口導向的經濟復甦不如預期,原因之一是美國雖然逐步復甦,但勞動市場環境卻異常的疲弱。儘管美國失業率大幅下滑,但很多人是因為對勞動市場失望而退出,還有許多人則是從事低收入的兼職或合約工作,既沒有工作保障也沒有終身聘僱。再加上銀行緊縮放款條件,壓抑民間消費的動力。
歐洲勞動市場疲弱的情勢更是嚴峻,只要的情形持續,亞洲的出口就會一直不振。另一個困境則是來自美國,美國的製造業復甦,部分程度上取代了對進口產品的需求。
美國的頁岩氣與石油產量飆升,降低進口量、能源成本,帶動長期萎靡的製造業。雖然亞洲仍具有相對的出口優勢以及規模經濟,美國製造業復甦短期內不會對亞洲出口造成太大的威脅,但這仍顯示未來數十年內已開發國家對亞洲貿易趨勢的反轉。
此外,根據世界貿易組織,貿易限制顯著升高,抑制近年來的全球貿易成長。自 2008 年底以來,全球共有 1185 件貿易限制措施,到了 2014 年 5 月只解除了 1/5。
RBS 的首席中國經濟分析師 Louis Kuijs 也觀察到類似的趨勢,並指出由於全球貿易發展仍不如預期,未來幾個月亞洲的經濟成長可能會令人失望。他說:「雖然我們仍預期未來 6 個月內,全球貿易持續以合理的速度成長,但我們並不認為今年底前全球需求會顯著的增加。」
國際貨幣基金在 7 月的「世界經展望更新報告」中,調降對 2014 年的全球貿易成長預估,由原先的 4.3% 降至 4.0%,但仍較 2013 年成長 0.9%。這樣的年度增幅仍遠低於今年初時的預估。Baig 認為,短期內,美國製造取代進口的情形會增加,而且沒有跡象顯示貿易限制會減少。
來源:鉅亨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