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h336332 於 2014-12-26 22:16 編輯
1.粘度:市面上所銷售的複級黏度(Multigrasde)機油,常見的有SAE 10W-40, 15W-40, 10W-50, 15W-50, 0W-40, 5W-40, 5W-50, 10W-60,主要是能在兩種高低溫氣候中都能維持合適的油膜黏度,W前的數字代表低溫時所測得的黏度、數字愈小代表愈低溫時的機油仍然不會結凍(低溫 流動性良好)、也就是說數字愈小、愈可以在更低溫環境下使用。後面的數字同樣代表黏度,多半為100°狀態下的流動指數,數字愈大黏度就愈高。高溫 時機油黏度夠才有強韌的油膜,在機件與機件間潤滑發揮保護機件功能,否則油膜破裂造成機件快速磨損。因此對於氣候炎熱的國內來說,後面的數字所代表的含意 也遠大於前面的數字。
簡單歸納下列(在台灣)機油黏度選擇要點讓大家參考:
W前的數字選用(in Taiwan):
冬天選0W、5W、10W;夏天選15W、20W
新車選0W、5W一般車輛選10W、 15W;老舊車輛選15W、20W
住高山低溫區選0W、5W;住平地常溫區選10W、15W
W後的數字選用(in Taiwan):
一般車輛或新車選40、50;老舊車選50
平順操控者選40;操駕激烈者選50、60
新車無吃機油選40;車吃機油選50
輕負荷小車選40;重負荷大車選50、60
短程通勤者選40;高速公路或長途用車多者選50、60
平路行駛者選40;常塞車、常慢速爬山者選50、60
欲較省油者選40;欲引擎較靜者選50、60
黏度是潤滑油最重要的單一性質,但不能單靠黏度去判斷油品的好壞(黏度大小不等於品質)
10W/40 稱為通用型機油(價位一般)
5W/40 稱為節能型機油(價位稍高)
5W/50 稱為長效型機油、(價位稍高)
10W/50 及10W/60都稱複和級競技型機油(價位最高)
0W/40稱為超功能型機油←機車較不長使用此番號
15W/50稱為超重複合級機油 ← 多為礦物油或半合成油(價位便宜)
20W/50稱為延續性機油 ← 多為礦物油或半合成油(價位便宜)
夏天建議使用 5W/50、10W50都可以.(郊區/高轉速適用) 冬天建議使用5W/40、10W/40都可以.(市區/停停走走適用)
2.油品的選擇:目前分為
1.礦物油:通常只標示Multi-Grade,或根本沒標示僅僅只有標示SAE等級而已,最差的油,不耐用.容易裂化.潤滑最差.通常只有在低溫流動性好.常見再SAE5W-30.10W-30.20W-40
2.合成油(半合成油):通常在瓶身前標示Synthetic. Synthetic Based. Semi-Synthetic 或者是德文SYNTHES,叫礦物油的缺點再好些
3.全合成油:同常在瓶身前標示100% Synthetic、 Full(y) Synthetic 或是德文 VOLL SYNTHESE有些甚至直接標明中文100%全合成油,是此三種由中最好的一種,價格也是最貴的
全合成油性能比較好,「低黏度、高耐熱」的油只有全合成做的出來,但這種全合成油不便宜,且劣化時間可能提早,例如:5W-50的油會比10W-50更輕 快、且同樣耐熱,但5W-50也可能較貴、較早劣化、劣化後性能下降更快。
全合成油不一定都是高耐熱油,也有10W-40的全合成油,但因為全合成油較貴,像10W-40這類偏通勤的用油,使用全合成製造比較少見。
半合成的油不容易做到低黏度、高耐熱,所以50號的半合成油的W數往往是15W、20W較多,市區用會比較黏一點,但半合成油也有優點,就是比較便宜,劣 化速率較慢。
所以,全合成、半合成各有好處,全合成是比較適合性能狂、不惜燒錢的人用;半合成則是比較能平均兼顧性能、耐用、價格;礦物油就別談了,價格跟性能差太多 了。
3.換油時機的選擇: 熱車>冷車
不要因為怕燙,而再冷車時換油,換油的最佳時機,是再引擎熱車後達到正常工作溫度時最佳,冷車時機油沒有流動,油中的雜質與鐵屑會沈澱再油底殼,此時您將機油漏出更換,沈澱再油底殼的雜質鐵屑仍然還在,當引擎開始運轉,內部機油開始流動,又將油底殼的雜質鐵屑混在新油裡,機油將這些雜質帶到各部位潤滑,造成磨損.反之再熱車時,由於油路的循環流動與潤滑,雜質與鐵屑都混再機油中沒有沈澱,此時您將機油漏出更換新油,可將原本的舊油與當中的鐵屑跟雜質一並排出,等換上新油後新油是純淨的!引擎運轉時將新油帶到各部位做完美潤滑,降溫.增加引擎內部各部位的壽命!
4.常見機油品牌
美孚、嘉實多、美式馬MAXIMA、ELF、OCT、亞拉MEGA、百達、歐登ORDEN、殼牌、國光、Agip、Repsol 、Shell、Zugatti、Mirage、Motul、Mobil、ENEOS、RED L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