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站長
|
2014-12-28 20:07:50
|
全球首見!台灣漁民捕獲薔薇白眼鮫「白子」
自由時報自由時報 – 2014年12月28日 上午6:10..
〔自由時報記者蔡宗憲/屏東報導〕新竹漁民日前捕獲一尾小型白色鯊魚,送往海洋大學鑑定後,確認是「薔薇白眼鮫」,且是全球首見的「白子」(患有白化症的鯊魚)。
5月間在新竹外海捕獲的白鯊魚,上岸時已經死亡。小白鯊體長約80公分、重量約3公斤,年齡一歲左右,屬於幼鯊,純白無瑕的體色,令學者們驚嘆。海大鯊魚專家徐華遜博士初步鑑定,確認這尾罕見的鯊魚白子是「薔薇白眼鮫」,屬於真鯊科下的白眼鮫屬。
海生館副研究員何宣慶表示,國內外資料可查詢到少數鯨鯊、狗鯊、貓鯊、護士鯊的白子或白化例子,但真鯊科的白子堪稱全球首見,連國外軟骨魚專家看了照片,都覺得驚訝不已,直呼:「一輩子沒見過!」
這尾薔薇白眼鮫白子前天送往海生館研究典藏,何宣慶指出,白鯊魚的臍帶痕跡還在,所以還是幼體階段,一般來說,這種顏色特異的個體,往往會因沒有保護色而遭捕食,不易存活。
海生館已取其肌肉與國外學者進行研究,並將白鯊魚製成標本,永久保存在館內,提供展示教育之用,並呼籲漁民若捕獲幼體鯊魚,應即刻放回大海。
何宣慶提醒說,鯊魚屬於高階掠食者,身體累積大量的有機汙染物質及重金屬,食用對人體有害,民眾應盡量減少吃魚翅或鯊魚製品,維護海洋食物鏈平衡。
黃姓台灣船長11月中在印尼峇里島附近海域捕獲100多公斤的白化黑鮪魚,引起全球關注,後來出現在日本新聞網頁,顯示被販賣到東京築地市場,最後難逃遭食用命運。
薔薇白眼鮫,學名Carcharhinus brevipinna,又稱短鰭真鯊或薔薇真鯊,最大體長可達300公分,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沿岸水域,通常棲息在淺海表層30公尺內水域,台灣海域常可見其蹤跡。
其魚鰭被常被做成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可製成魚粉,經濟價值高。 |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38
金幣 + 38
查看全部評分
|
預祝大家龍年大吉,身體健康、闔家平安、財源廣進
2月6日起出遊17日,預計2/22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