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546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n6812
威爾斯親王 | 2015-3-7 02:23:12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自主意識與日俱增,而有些行為則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發生的。於是,一些禁止詞如“不許”、“不要”、“別”等成為父母口中常出現的詞,而被語言禁止的孩子卻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會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為。從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為養育過程中最常見的親子對抗情景。

71B45DDA2353.jpg

父母所禁止的行為,孩子為甚麼偏喜歡做呢?
  
  連著幾個晚上兒子踢被子晾著了肚子,兩三天後咳嗽、感冒如約而至。一天晚上,兒子已經乖乖地鑽進自己的被窩里了,我有些擔憂他夜間再晾著了,想象著兒子感冒發燒後難受的樣子,還有不能上幼兒園,我還要邊上班邊照顧他,越想越焦慮,就對兒子說:“今天夜裡千萬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踢開晾著肚子,咳嗽厲害會更難受的。”已經安靜下來的兒子忽然像被按了機關一樣,精神為之一振,把兩條腿都從被窩里伸出來,還一邊咯咯笑著一邊說著“我就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應,我意識到自己說了一句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卻對兒子起了反作用的話。覺察到這一點,接下來我沒有被他的行為干擾,像沒有聽見他說的話一樣、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窩里,說:“晚安,祝你做個好夢!”兒子也給我道了“晚安”,進入預備睡眠狀態。
  我想這樣的情景對每位父母來說都不陌生,也是很難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執拗地對抗,進行權力的爭奪,無異於自己挖坑往里跳。因為繼續關注這個行為,多數情況下這個行為都能得到強化並保留下來。既然如此無效,父母為何還如此喜歡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
  
我們可以覺察一下,當對孩子發出一個禁止指令的時候,我們的內心狀態是怎樣的。生活中,我們很少有意識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因為心理會自動化地通過控制外在緩解焦慮或恐懼,以為可以重新獲得控制感。
  
當父母被內心焦慮驅使著發出禁止時,通常對孩子是無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擔心的方向發展。一個一兩歲的嬰兒,他抓到了父親新買的蘋果手機,先摸一摸,然後拿到嘴裡開始啃,他顯然想要通過嘴這個器官,來認識一下這個父親深愛的傢夥。忽然父親看見了,急忙叫停“不許扔”,話音剛落,手機也應聲被扔出落到地面。父親驚得張大了嘴巴,嬰兒特別有成就感。
  當我們著急地發出禁止時,通常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無效,我們卻會質疑“這孩子是怎麼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尋找一種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創造了衝破限制的力量
  顯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實是一種誘惑。
  為了體驗禁止創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給自己的腿下個禁止動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種特別想動的衝動,看看你能堅持多長時間,期間有哪些感受。
  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產生身心能量的起伏,親子之間真正的影響也往往在這個一心一念的能量場里產生。禁止也一樣,當禁止發出,立刻會打破個體內在的平衡狀態,從而創造出一種可以相抗衡的衝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個數軸,0是平衡狀態,禁止在0的一端產生了多少能量,就會在0的另一端創造出相似的衝破的能量。當看到衝破的能量後,禁止往往會增加能量以限制,這反而又會創造出更多衝破的能量。循環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來很小的事情,演變成難以解決的頑固的大問題。
  
       要使被禁止的行為減少,通常有兩種相互補充的方法:
  一種是忽視此行為,不作反應進行強化。但這種不作反應不只是行為,也要在內心深處不動怒,否則,你作為一種工具使用,內心壓著火,孩子就會窺探到你的內心,從而繼續維持行為。
  一種是忽視的同時,關注你希望發生的行為。因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對抗,而是光增加,黑暗自然就少了。
  然而,真正實施起來還是很困難的,因為孩子的一個行為問題通常是經過許多輪的強化形成的,父母想要減少孩子不良行為的急切,往往促使他寄希望找一種方法一試就靈,結果肯定會失望,從而難以堅持正確的方向。
  
  禁止對有些孩子而言是選擇偏軌行為的線索
  成人對兒童發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達到的目標,如果兒童在目標上與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尋找一種行為,以準備與成人對抗或者背道而馳,實現自己個人的目標。那麼,這個禁止就是一個極好的線索,被兒童選擇利用,創造一個相反的行為,以達成自己的願望。
  這種線索常常會被一些在幼兒園或學校獲得成功有困難的兒童所使用。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個體除了人格的統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優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這種追求自然是與人的自卑感有著直接的聯繫。如果我們沒有感受到自卑或處於下遊,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處境的願望。追求優越和自卑感事實上是同一心理現象的兩個方面。
  從這個意義上,孩子經常拒絕上學或幼兒園,通常情況下是因為他追求優越的心理沒有轉化為學校的要求,而是表現為一系列對學校要求的拒絕。他會尋找方法來應對自己的處境,但通常通過頑固或無禮等吸引注意,覺得自己了不起等,以逃避面對的困難。因為當他這樣行為的時候,他成功地吸引了老師或家長的關注。如果因此離開了幼兒園或學校,這就正中他的下懷。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為會影響到其學校表現,但他會非常頑固地堅持,如無禮、說話得太多,與學校要求不一致的行為等。家長的焦慮、預言式的訓斥、強化地關注等都可能強化了這些行為。
  無禮、說太多話、說太少的話、愛哭泣、考試期間異常緊張等,還有一些明顯影響學校表現的行為,如幼兒園裡拒絕畫畫的孩子,總是忘帶書包的小學生等,其背後的目標是一樣的,即以一種不費力、便捷的方式追求優越感。因為他的這些行為背後其實有一種“權謀”,成人整天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轉移了對他能力的關注,而變成了如果他不這樣,他就會成功。
  對這些孩子而言,成人每天盯著他們想要扭轉的問題行為,會使兒童更相信自己不適合學校。相反,如果通過不同的方法,使他們對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力量感到自信,才有可能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勇氣和信心。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當你抱着貓兒溫暖的身體靜靜地觀察這座城市時,是否知道:這裡有多少故事與貓有關,別的城市又在發生着什麼?我們,是因為有貓才愛上這座城,還是因這座城才擁有了貓?
回覆 使用道具
jkf31
威爾斯親王 | 2015-3-12 00:55:08

網路發達的現在,對禁止兩字。

在未來的字典裡,可能看不到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n6812 + 10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