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36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nonearly
見習騎士 | 2015-9-8 10:12:02

作者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 | 中時電子報 – 2015年9月8日 上午5:50

旺報【記者陳怡君╱台北報導】
登革熱疫情肆虐的廣州,去年開始試驗「以蚊治蚊」防疫法,透過釋放「科學基改蚊」與野外病媒蚊自然交配,使病媒蚊絕育,數量減少。今年登革熱高峰,當地研究團隊每周更投放多達50萬隻益蚊。我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表示,此種防疫法,國內還在評估可行性。

莊人祥說,高雄醫學大學研究中心和學界正評估這種「以細菌對抗登革熱病毒」可行性。此作法是否真是防疫上策,各國專家態度保留。莊人祥解釋,原理是透過在埃及斑蚊、白線斑蚊等病媒蚊體內,注入沃爾巴克氏菌(Wolbachia)。

研究指出,這種「好菌」會使病媒蚊短命,並阻礙登革熱病毒在蚊子體內複製。如讓體內帶有可抑制登革熱病毒的染菌公蚊,透過自然交配感染野外正常母蚊,會生出不能發育的空包「蛋」。而染菌的母蚊,產下的卵也會受到垂直感染而帶有細菌,自然慢慢減少病媒蚊種群數量。

莊人祥說,這種「以蚊治蚊」生物防登革熱法,登革熱疫情較嚴重的廣州去年、今年都在做。今年夏天,廣州選在南沙沙仔島試驗防疫成效,每周投放50萬隻「科學益蚊」。

廣州中山大學研究團隊培育「科學益蚊」的實驗室,每周可生產超過上百萬隻好蚊子,被形容為「全世界產能最大的蚊子工廠。」不過,投放蚊子的地點選在外島,還在「試驗觀察階段」。

莊人祥坦言,台灣這麼做的難處,卡在還須經過民眾同意和各界評估。疫區民眾曾表示,未來若使用這種「基改蚊」防疫,擔心會改變生態,或對人類造成其他影響。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