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sesmer
見習騎士 | 2016-9-21 09:23:39


▲吳德榮表示,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中層大氣(500毫巴)27日晚間8時的預測圖顯示,颱風在台灣東南方海面,範圍相當大,當時仍受到太平洋高壓的導引。(圖/翻攝ECMWF)

9月颱接連報到!氣象專家吳德榮21日表示,根據歐洲中期預報中心(ECMWF)20日晚間8時的數值模擬顯示,大約周五、周六(23日、24日)前後,颱風將在關島附近形成,向西北西朝台灣而來,下周二(27日)晚間8時已在東南部近海。若颱風形成,將是今年第17號颱風「梅姬」(Megi)。

中央氣象局表示,關島附近熱帶擾動,可能發展成颱風。吳德榮在「洩天機教室」專欄指出,電腦模擬該颱風將經過類似「莫蘭蒂」、「馬勒卡」通過的海域,海洋熱含量是偏高的,又在太平洋高壓南側,垂直風切較小,正如同電腦預報的增強趨勢,將又是一個比較強的颱風。

吳德榮說,ECMWF模擬的路徑最近一、兩報雖僅有微幅調整,但第6、7天的模擬誤差的不確定性是不能忽視的,將來模式如果北修至通過北部海面,或南修通過巴士海峽都是可能的,也不用覺得意外,應用預報資料千萬不要只看那一條線。

吳德榮表示,為提高預報的準確度,預報員未來幾天必須持續觀察太平洋高壓的強度變化(決定導引氣流),及颱風範圍的增減(決定地球自轉造成颱風的偏向力),是可以有效縮小路徑預報的不確定性。

對此,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鄭明典20日在臉書說,「有沒有新颱風?這些都是客觀數據,當然可以參考。只是要記得時間越久不確定性越高,這樣就好。對於逐日天氣預報來說,等颱風正式生成後再來討論不遲。」

吳德榮也提到為何颱風的強度預測如此困難,主要原因是颱風的增強是由海面上暖溼的空氣輻合,透過積雲對流的過程,潛熱釋放加深地面氣壓,再加強暖溼空氣輻合,即學理上所謂第二類對流不穩定(ClSK)的物理過程。

吳德榮說,而電腦模式無法正確模擬強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這些重要的物理過程大多不能直接模擬,必須以參數化來處理,誤差產生並很快擴大;目前氣象界努力的方向,就是希望能以更高的模式解析度,更好的觀測資料,更適當的物理參數化過程,來改進強度的預測。

吳德榮提到,實際預報作業對颱風強度的研判,主要是觀察「垂直風切的強弱」,風切大時,不利積雲發展,也不利颱風增強;「海洋熱含量(OHC)的高低」,海面暖溼空氣的決定因素,而不是只看海表面溫度,因為風的攪動會將其降溫,但對高OHC則改變小;「數值模擬的強度變化」,定量上雖然存有誤差,但其變化趨勢仍可應用。

吳德榮說,但面臨最大的困境,在於無實測的颱風強度可供校驗,因此強度預報是否正確?誤差多少?都沒有答案,所以現況是各國對颱風強度估計經常不同,即無法避免,也無資料可論斷熟對熟錯。

▼馬勒卡颱風離開,周末可能又有颱風成形。(圖/示意圖/記者張一中攝)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yoyododo15
男爵 | 2016-9-21 15:54:59

又一個颱風
今年颱風好像很少從中部穿過
都是掃南部跟北部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