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237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吳夠閒
王室 | 2016-9-29 00:02:13

p7709441a743501103.jpg




有一次,有位讀友告訴我,她加入一個不能打罵孩子、也不能在別人面前糾正小孩的團體。即使孩子們在公共場合亂塗鴉,團體也會說這是孩子們的創意,制止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特質。她雖然覺得很怪,也只能默默忍下。

但是,當她自己帶孩子出門,孩子要在公共場所塗鴉的時候,由於沒有團體的人當靠山,她擔心若有旁人質疑,她會覺得理虧,所以只好自己先制止孩子。

這樣的狀況發生過幾次之後,孩子問她:「為什麼我跟那群孩子在一起的時候,做什麼都可以,跟媽媽在一起就不行?」

這個媽媽問我,是該制止孩子,教他們尊重公共財才對?還是要跟那個團體主張的一樣,尊重孩子,讓孩子發展他們的人格特質,所以不能制止?

我笑笑的說:「沒有人不讓孩子展現創意,只是你們為何不帶著孩子想想,在不同的場合,是不是該有不同的方式與作為?火車的車廂,是讓大眾隨意展現創意的場合嗎?孩子如果學不會看場合,那所謂的觀察能力,還能用在哪裡呢?就算是個名揚世界的藝術家,也不能隨意塗鴉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他們必須自己摸索很多的不同。小小孩在公園跑跑跳跳爬上爬下,很開心,在機場跑跑跳跳爬上爬下,卻會被制止;在親子餐廳吃飽就可以下來玩,在一般餐廳吃飽下來玩,卻會挨罵……孩子就是在那些被罵、被制止的過程中,經過很多的疑惑,才慢慢懂得哪些場合可以跑跳、哪些場合不能跑跳。

上述的例子,講的是「場合的不同」。孩子在音樂教室,可以開心的彈奏樂器,媽媽除了現場欣賞,還會錄影拍照分享給親朋好友看,孩子當然不懂為何晚上表演給加班後的爸爸看時卻會挨罵,這是「時間的不同」。

媽媽很愛孩子,喜歡跟孩子抱抱,等孩子大了一點,不管是誰,只要一開心喜歡就一把抱上去,卻被慢慢的疏離,孩子不懂為何大家排擠他、不跟他玩,這是「對象的不同」、「親密度的不同」。

不斷的觀察與對話

其實不只孩子不懂,很多大人也會在不適合的場合做不適宜的事情,在錯誤的時間做錯誤的行為,在不對的人面前講不對的話。例如自以為幽默,在女孩面前講黃色笑話、一開心就亂抱女孩;我也常常在話說出口之後,才反省自己是不是不小心說錯話了。

我在學習搞懂這些不同的過程中,付出很多代價。說錯話會惹來別人的反感;看錯場合、穿錯衣著,給人失禮的印象;看錯時機做錯事後,則要不停收拾善後。在學會分辨不同之前,我不斷受挫。

女兒還小的時候,有時候外出會隨意亂跑,我總會抱起孩子,帶著她環顧四周,告訴她:「這�人好多,妳一跑被誰抱走,媽媽都不知道,妳覺得這裡是一個適合小孩跑來跑去的地方嗎?」

我也會在孩子如廁的時候,天馬行空的陪孩子聊天:「妳覺得廁所是吃飯聊天的好地方嗎?」正在培養大便情緒的孩子聽了大笑。

「妳覺得學校教室是脫衣服、換衣服的好地方嗎?」 「妳覺得馬路正中央是玩球的好地方嗎?為什麼?」 「妳覺得手扶梯規定不能奔跑,有道理嗎?原因是什麼?」 「請問火車的車廂是設計給孩子畫畫的地方嗎?」 「請問這個欄杆當初是設計給孩子玩的嗎?如果不是,設計師會將孩子的重量考慮進安全性當中嗎?」

我總在一次又一次的聊天過程中,帶領孩子去觀察,不同場合可以做哪些行為,不同場合有哪些不同的限制,在不同的場合有哪些行為讓人覺得不適宜。

女兒越來越大,我看著她為了玩遊戲,還是不設防的跳上朋友爸爸的背時,我就知道該教孩子懂得「男女的不同」、「親密度的不同」;當孩子想主導別人跟她玩一樣的遊戲時,我帶著她了解「人的不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興趣,所以把原本要送給草莓的車車,拿去送給愛玩化妝遊戲的小姍,就是很怪,沒有辦法達到我們送禮物想讓對方開心的目的。當然也不是全部的人,都跟女兒一樣喜歡扮家家酒遊戲。

我常常在孩子的人際互動中,觀察、看懂孩子有哪些問題不懂,所以才會產生那些「不適宜」的行為。我不一定會當下制止,也不一定會吼罵,而是回家一次又一次帶著孩子在對話中、在互動中,開啟他們的觀察與思考能力,一次又一次的找不同。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菲菲兒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