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169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9-3-25 18:34:45

中共軍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
2007-01-06    蔡裕明   

 提 要

一、本文的重點在於討論共軍軍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認為必須要掌握軍事,因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要貫徹「黨指揮槍」的原則,同時中共軍事戰略也左右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發展。

三、軍事思想自有其傳承。中共建國後軍事戰略的形成與演變,大略上可以分為: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時期,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以及波斯灣戰爭之後所謂的「高技條術件下的局部戰爭」時期。

四、這三個時期所引伸的中共軍事思想的傳統主義、新傳統主義與革命主義為共軍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際的依據。

關鍵詞:軍事思想,人民戰爭,高技術局部戰爭,資訊戰



壹、前  言



本文的重點在於討論共軍軍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中共有發展和形成其特有的軍事戰略;或者說中共只是「迫於形勢」發展其軍事戰略嗎?現今共軍的領導人會堅持前輩們所制訂的軍事戰略原則嗎?亦或者說,中共在軍事戰略發展或形成上有其方向。

從1927年中共領導而失敗的南昌起義以來,認為中國共產黨必須要掌握軍事,因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要貫徹「黨指揮槍」的原則�,使得共軍在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設計上占有極為重要的角色,同時中共軍事戰略也左右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發展。「戰爭是政治的另外一種方式」,而軍事戰略則是為了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所實施軍事力量的戰爭準備和計畫,與進行戰爭的策劃過程,更是戰場和會戰的理論與實踐�。

就和其他學科一樣,軍事思想自有其傳承。中共建國後軍事戰略的形成與演變,大略上可以分為: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時期,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以及波斯灣戰爭之後所謂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時期。每個時期由於領導者的風格不同,來自國內外的威脅程度以及各時期技術發展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而戰略是一種思想、一種計畫、一種行動�,並依據當時戰爭的條件、方式與型態而產生,軍事戰略更包含了為達成國家的戰略目的,所含括的世界觀、戰爭時機、軍隊建設原則與武裝力量使用的原則�,而所實施軍事力量的動員、準備與計畫。這是為本文藉以論述中共軍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本文首先論述軍事思想的意涵與中共對此的認知,再者分別陳述共軍現存的三種軍事思想:傳統主義、新傳統主義與革命論者的不同思維,最後為結論。



貳、軍事戰略的界定與中共對於軍事戰略的認知



軍事思想被許多學者視為軍事理論的核心部分。軍事之所以複雜的原因是它涵蓋了數門不同的學科,也就是不只是社會的行動,也包含了軍事武力與戰爭,並與社會生活與行動息息相關。軍事事務具有多面向的功能,同時也間接的支援國家的外交行動。軍事事務對內維繫著國家內部秩序的穩定,或處理危機並抗拒來自其他國家的壓力甚至對於安全上的威脅�,使得軍事思想會成為軍事事務的指導方向。

國家因本身利益與目的的不同,所形成軍事戰略的特點和規律也會有所不同,更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軍事思想是一國對於武裝部隊意圖與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成為各國軍事競逐的一個評估方式。在中共官方的認知當中,軍事戰略有著以下的特點與趨勢:一、軍事戰略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戰略,不只是追求戰爭的勝利,而以國家利益為得失,以國家戰略的目標為目標。二、軍事戰略不只是計畫如何打贏戰爭,而且計畫制止戰爭,維護和平已成為軍事戰略的主要任務。三、軍事戰略沒有平時或戰時的區分,在平時,軍事戰略包含發展軍事理論,建設軍事力量,以期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可以有效率的打贏戰爭。四、軍事戰略指導武裝力量的運用,同時也指導武裝力量的建設�。而中共在軍事戰略與國家戰略的層次之中,最高層次是國家戰略,國家戰略的目標決定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目標,而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又受到國家戰略的全面制約,軍事戰略更包含了:戰略方針、武裝力量的建設與使用、戰爭準備、戰略指揮、戰略後方、軍種戰略與戰區準備等方面�。

本文把共軍的軍事戰略思想可以分為三派:傳統主義者、新傳統主義者、軍事革命論者。傳統主義者服膺於毛澤東人民戰爭的理念,主張主動防禦的戰略準則,「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新傳統主義者則認為至少在周邊區域的層次上,共軍更要保有兵力投射的基本能力,如快速反應部隊的成立與海權的擴張則是基於這樣的觀念;軍事革命論者視未來為一種快速改變的時代,共軍要抓緊這波軍事事務革命的先進技術�。在中共眼中,強調與發揚軍事思想的一致性可使中共取得指揮與行動的一致性。



參、傳統主義論者的人民戰爭



毛澤東的人民軍隊、人民戰爭與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可以說是共軍軍事戰略的基礎。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當中指出農民在革命之中的重要性,接著提出了人民軍隊的基本建軍原則和共黨在中國的革命是以農村包圍城市,以及武裝奪取政權的方式,利用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平衡的特點,突破這種脆弱環節,及依靠人民群眾實行以武力奪取政權。其本質是利用中國大陸幅員的遼闊與眾多的人口,以持久性的消耗戰來殲滅或驅逐來犯的敵人。毛澤東也認為在中國的革命戰爭是在中國這種特殊環境之內進行,「尊重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並且「戰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從時間的條件來說,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都是(不斷)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有各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因而戰爭指導規律也各有其特點,不能呆板地移用於不同的階段。從戰爭的性質來看,各個國家或各民族軍隊皆有其特點,因而戰爭的規律也有其特點」�。由於過去殖民地的經驗,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在政治上或經濟上的獨立,並不能保證軍事戰略思維上的獨立,而為了擺脫西方殖民主義的經驗殘留,往往利用發展本土的特色來動員大眾的認同。

傳統主義仍服膺於馬列毛主義的思想,如恩格斯理論中就論述了軍隊為了要贏得戰爭的勝利,主要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組成包括:人民軍隊、人民戰爭以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首先,人民軍隊的主要內容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絕對的領導,人民軍隊是一個戰鬥隊,也是工作隊與生產隊。其次,人民戰爭也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並實行主力軍團、地方兵團與游擊隊和民兵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同時在農村建立革命的根據地,最後創造出一套以人民戰爭為基礎,並與當時條件相結合的戰略戰術。而人民戰爭的戰略與戰術包含了:把作戰目的與作戰手段實施辯證,堅持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採取適當的作戰方式�,並把運動戰、陣地戰與游擊戰交相結合運用。

傳統主義主要依恃「利用現有的武器並動員群眾,以擊敗擁有高科技武器的敵人」。奇襲與欺敵是人民戰爭最主要的兩個部分,這種戰術的使用主要可以在對日抗戰(1937-1945)、國共內戰(1945-1949)、抗美援朝(1950-1953)與懲越戰爭(1979)期間發現,特別是中共的懲越戰爭是最後一次大規模對境外敵人的軍事行動。在那場戰爭之中,中共軍方暴露出許多的缺點,遂有了1980年代的軍事現代化。這種軍事思想也需要在中國大陸實施動員與在內陸保有相當的國防設施與自主的國防工業。



肆、新傳統主義論者的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



長久以來毛澤東所強調的以群眾路線為主軸的人民戰爭理論,一直是共軍建軍的基本原則。但是在共軍建軍方向的紅與專問題上,共軍內部一直存有相當的爭議,一直到鄧小平掌權之後,中共的建軍路線才又統一在鄧小平所提出的「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理論」之下,強調的是現代軍事科技發展對於未來戰爭的效用。而在世界觀上,鄧小平否認了毛澤東對於世界形勢的判斷,他提出了「軍隊建設要從臨戰狀態向和平建設時期的軌道轉移」,他認為,「除非出現世界大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點不可動搖」,並要求軍隊「服從經濟建設大局」,「軍隊要忍耐」等主張。

當國防現代化在1973年時被引入共軍的概念時,共軍的軍事戰略產生了兩項重要的轉變。首先,在1970年代末期時,人民戰爭的概念逐漸被「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所取代。因為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所強調的是贏得戰爭的方式,而不只是人民戰爭所需要面對的戰爭型態。現代條件的人民戰爭所強調的是在邊境上就擊敗敵人的有限戰爭,用先進的技術與聯合作戰兵種,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同時新傳統主義也認同兵力投射的觀念,也就是把共軍送到中共國境之外的能力,但這目的是區域性的並非是全球性的�。

新傳統主義的軍事思想主要是希望不用放棄重要的經濟與工業建設的前提下,防範其他外部威脅對中國大陸的攻擊行動,將陣地戰、聯合兵種戰術以及運用正規與機械化部隊,在敵人可能進入中共領土之前就讓其行動受阻,這種的方式讓首戰即等於決戰,衝突初期的階段就變得相當重要�。

新傳統主義建軍路線的最大特色就是加強軍隊現代化、正規化與機動性的發展。其中尤其重視軍隊在高科技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在這種的指導方針之下,人民戰爭、民兵與一般群眾的作用大幅縮減�。同時也合併大軍區、撤銷許多軍、師級單位,成立集團軍、實行軍政文民整體化訓練,進行軍事幹部的檢討,恢復學生軍訓、國防科技研發和走向「軍轉民」的方向等�。



伍、軍事革命論者的高科技局部戰爭



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為中國大陸帶來的不只是富裕而已,也為中國大陸的政治角色與軍事現代化帶來信心與潛力,而國防現代化的進展更使得中共可能成為亞洲未來重要的角色之一。經濟的發展使得共軍可以添購較好的設備與武器,使共軍逐漸成為世界級的武力之一,而在和其他國家進行軍事交流的過程當中,共軍的領導者逐漸明瞭其本身軍事戰略的落後之處,而且也積極的引進西方的軍事思想。

波斯灣戰爭的發動與快速的結束,也對中共的軍事戰略帶來不小的震撼。這讓中共的軍事戰略朝向不同於以往的方向:著重於研究與發展先進武器技術、把軍事訓練提升到戰略地位、強化動員體制與後勤保障,以及加強軍事理論的研究。江澤民自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大之後,即不斷宣揚他的治軍理念,也就是在戰備整備上,由打贏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在軍隊建設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在戰爭觀上,共軍認為未來戰爭的型態將趨於多樣化,如電子戰,特別是波斯灣戰爭就是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戰爭;空襲戰,強調的是各航空兵種與長程武器的打擊作戰;「點穴」式的精準打擊作戰,特別是重點式的攻擊軍事戰略目標,避免平民的損傷;以及非接觸性作戰,也就是不直接兵力接觸的軍事行動,以減少人員的傷亡�。

在這段時期中,中共國防發展戰略的基本走向為:首先在於保護國家安全和服務於經濟建設;第二,確立冷戰後中國大陸安全戰略,至少包含三項原則:加強國防現代化以提高自衛能力;支持區域安全合作,減少潛在的軍事衝突;發展睦鄰友好關係以建立相互信任;第三,提高國防科學水平和中高級軍事指揮官的學科素養;第四,贏得高科技條件下的戰爭�。在共軍決策者的眼中,高科技戰爭所帶來的軍事事務革命不只是新的軍事理論,同時也是新型態的精緻的毀滅性力量。

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傅全有曾經表示:「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與以往相比,作戰型態發生重大的變化,但是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的規律並沒有改變,民兵、預備部隊和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重大作用並沒有改變,並需堅持人民戰爭的思想」�。也就是說,中共軍事戰略的發展,走向平戰結合的趨勢,不但要強調常備軍的建設,還要注重後勤力量的建設。

共軍內部的軍事革命論者則強調要「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來評估與改革其作戰指導。共軍在過去的數年當中形成了高科技戰爭的兩種趨勢,一種是低估技術在軍事思想的效用,以致於有些共軍認為可以不用太重視技術的發展,畢竟使用與發明這些技術的還是人;第二種則是「唯武器論」,認為軍事武器可以取代戰爭準則,特別是導彈或核武乃至於網路即可贏得任何戰爭。這兩種趨勢雖未能道盡革命論者的軍事思想,卻也說出了軍事革命會讓東方的軍事思想,帶到新的境界當中。附表則為軍事革命如何與中共傳統主義作戰理論的結合。



陸、結  語



戰略是現有及可能狀況與力量的知識,並以諸種權力之間因果關係的知識與經驗為依據。而實際軍事戰略運用的準則,係以思想為基礎。但一個特殊環境,個別軍事領導者的見解、偏見與經驗而所不同,會因政治或技術的變遷所做的權宜措施而有所改變。基本上,中共軍事戰略服從於共產黨的指揮與領導,並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以實施人民戰爭,把全國劃分為多個軍區,依各軍區的特性與威脅而實施不同的戰略思想。

在毛澤東主政時期,中共的戰略思想主要是以毛澤東的人民戰爭與群眾路線作為主軸,認為在中共武器裝備不如敵人的前提下,就更加要凸顯以人為主體的效用,當時中共的戰略觀認為由於東西方持續性的冷戰,使得世界大戰將會爆發。在鄧小平所主導的改革開放之後,當時中共的戰略觀點是認為大戰雖然難以避免,但是卻會遲緩,中共當時重要的主軸就是強調經濟上的改革與開放。到了1984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軍委會議上也提出了大戰可以避免的觀點,並擴大了對於戰略的研究風潮。在中共的十三大軍事科學院就完成了「關於確立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意見」,主要重點就是由全面戰爭轉向局部戰爭的戰爭觀。80年代福克蘭群島之戰與貝卡山谷之役,以及1991年波斯灣戰爭與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戰事,驗證中共研究高科技戰爭的動機與方向。而當江澤民在90年代初掌握中共軍委後,更確立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在1995年臺海危機之前,已按照這個方向進行「著眼於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訓練。

這三個時期所引伸的中共軍事思想的傳統主義、新傳統主義與革命主義,為共軍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際的依據。特別在國防預算或國防資源的配置上,傳統主義強調要建設陸軍,認為陸軍才是最後的決勝兵種,新傳統主義則傾向於把國防資源投資在快速反應部隊或可以突破第二島鍊的海軍,而革命主義則主張將國防資源投注在資訊建設以及二砲或導彈的研發與強化。這三種共存的軍事思想在中國大陸幅員廣大的空間剛好符合軍事思想的適用性,配合其軍區制度與各地不同的安全需求,中共中央讓各地依照自身不同的需求發展不同型式的軍隊。



註  釋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中國人民解放軍大事記 (1927-1982)(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84),3頁。

�高體乾,戰爭與戰略(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 年),52頁。

�鈕先鍾,大戰略漫談(台北:華欣,86年),107頁。

�丁樹範,中共軍事思想的發展(1978-1991)(台北:唐山,85年),9頁。

�Julian Lider, Military Theory:Concept, Structure, Problems(England:GowerPublishing Company Limited, 1983),377.

�彭光謙與王光緒編著,軍事戰略簡論(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9年),6-7頁。

�黃碩風,國家盛衰論(湖南:湖南出版社,1996年),273頁。

�Charles F.Hawkins,"The Four Futures:Competing Schools of MilitaryThought inside the PLA,"March 2000[Online], Http:http://taiwanserurity.org/IS/IS-0300-Hawkins.htm(text accessed 5 July 2000).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156、157頁。

�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治工作教研室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基本問題(北京:國 防大學出版社,1991年),36頁。

�張志學編,中華小百科全書,軍事學卷(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5-8頁。

�See Michael Pillsbury, China Debates the Future Security Environment(Washington,D.C.:National Defense University Press, 2000)[0nline], also<GoX2>available on Internet,Http:http://www.ndu.edu/i&lt;GoX1>nss/books/pill2.htm

�mark Burles and Abram Shulsky, Partterns in China's Use of Force:Evidence from History and Doctrinal Writing(RAND.2000,MR-1160-AF),28-29.

�俞雨霖,「毛澤東人民戰爭路線再度回潮」,中國時報,85年1月10日。

�邢曉麗與曹建平,「鄧小平的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中共),第39卷2期(1999年3月),50頁。

�楊志恆,「中共裁軍百萬的國際宣傳意義」,中央日報,86年9月22日。

�劉勝,「跨入新世紀的四種戰爭型態」,解放軍報網路版,2001年1月18日[Online],Http:http://www.jfdailv.com.cn/epubli ... 00001/hwz319216.htm

�中國時報,「中央軍委擴大會議確立國防戰略基本方針」,85年1月23日。

�聯合報,「堅持『人民戰爭』戰略思想」,聯合報,85年1月10日。

�中央社商情網,「傳中共正在積極發展戰略性資訊戰網路武力」,89年11月21日[Online],Http:http://www.cnabc.com。一份美國國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共資訊戰的特點,一方面是現代的,就是中共人民戰爭的觀念,一方面是古代的,也就是融入了中國傳統的三十六計以及馬列思想。中國時報,「美國會研究報告指出中共成立資訊戰專賣單位」,[Online],Http:http://www.chinatimes.com.tw/new ... /china/c89b2250.htm

作者簡介

蔡裕明先生,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班研究生,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服務於英文臺北時報(Taipei Times)。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共軍事、中共外交與資訊戰等問題。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