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783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東方樹
威爾斯親王 | 2017-10-5 15:20:35

本篇最後由 東方樹 於 2017-10-5 15:27 編輯

中時電子報
中國時報╱黃文正╱綜合報導 2017年10月5日 上午5:50

美歐3學者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昨日出爐,由瑞士學者杜布歇(Jacques Dubochet)、
美國學者法蘭克(Joachim Frank)以及英國學者韓德森(Richard Henderson)共享殊榮,
得獎理由是「發展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以高解析度呈現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結構」。
3人將共享900萬瑞典克朗(約台幣3346萬元)獎金。

瑞典皇家科學院在頌辭中指出,感謝杜布歇、法蘭克與韓德森3人,
世人很快就能以原子等級的解析度,觀察生命的複雜機制。
他們對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的貢獻,簡化且增進生物分子的成像,
帶領生物化學邁入全新的紀元,讓研究人員得以凍結移動中的生物分子,
對生物化學及醫藥發展,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cryo-electron microscopy)是一種在低溫下
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樣本的技術,最早在70年代提出。
它與「X射線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和核磁共振(NMR)
同為結構生物學的主要研究工具,在探究生物分子結構並揭示其功能方面,地位極為重要。

法蘭克在1975年至1986年間,研發出一種影像處理技術,能夠分析電子顯微鏡模糊的2D影像,
並結合形成清晰的3D結構影像。

杜布歇在1980年代,成功讓水分子在快速冷凍過程中「玻璃化」(vitrifying),
讓生物分子能在真空中保持原有的形態。

傳統電子顯微鏡的強力電子束會破壞生物組織,但韓德森在1990年做出重大突破,
運用電子顯微鏡獲取蛋白質分子的原子解析度影像。拜3人多年的努力,
「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日新月異,並在2013年達到原子解析度的目標。

現年75歲的杜布歇生於瑞士艾格來(Aigle),為日內瓦大學與巴塞爾大學博士,
現任瑞士洛桑大學榮譽教授。法蘭克今年77歲,生於德國西根(Siegen),
為慕尼黑工業大學博士,目前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亨德森今年72歲,生於英國蘇格蘭愛丁堡,為劍橋大學博士,
目前擔任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MRC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主任。

看見人類尚未發現的世界,一直是科學探索的目標。但該如何「看見」呢?
是要先有理論,還是先改善工具?舉例而言,量子理論是典型的概念帶來實踐和認知革命,
工具改進是否也會帶來類似革命?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給了這個問題一個交待。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hokou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iting1
侯爵 | 2017-10-5 20:50:13

專業領域
世界頂尖 對人類有貢獻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東方樹 + 5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5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