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williamwu123
王室 | 2018-1-23 06:00:47

蘋果日報 即時新聞 2018/01/23 05:08

中菜是美國最受歡迎菜色之一,單計紐約市便有6,000多間中餐廳。外曾祖父來自廣東省的Katie Salisbury,花逾一年時間在紐約華埠與中國勞工傾談,用相機紀錄餐廳內鮮為主流社會了解的苦況,獲TED大會邀請演講分享。Salisbury接受《蘋果》專訪說,希望作品喚起大眾關注中餐背後的勞工辛酸,「(中餐)太熟悉得我們已經把其及勞工背後故事,給遺忘了」。

外表跟美國白人沒大分別的Salisbury,其實有著一半華人血統。其外曾祖父1915年移民到美國,從此落地生根。加州出生的Salisbury,對華人文化充滿興趣,移居紐約後在曼哈頓華埠居住3年,「與西岸比較,東岸的中餐廳、外賣店數量及種類更多,中菜這麼受歡迎,主流社會卻不怎麼了解在餐廳內打拼的勞工故事」,在好奇心推動下,Salisbury花了超過一年時間,遊走紐約各大小中餐廳,用文字及相機記下大量移民故事。

由職業介紹所到中餐館到外賣店,由大廚到侍應到餐廳老闆,無不成為Salisbury訪問對象,「我一開始留守在華埠職業介紹所,那裡是中國移民初到紐約、找餐廳工作的起點」,她透過社區組織尋找引薦,甚至逐間餐廳派發傳單,尋找勞工傾談,「幸好我懂一點中文,他們(勞工)覺得我像老外,對我很好奇,就好像我對他們的生活感好奇一樣」。

漫長訪問過程中,Salisbury感受最難忘的是年輕移民工處境,「他們已還清移民所需費用,在美國沒有親人,每天辛勞工作就為了寄錢回鄉」,Salisbury說,時常碰到年紀跟她相若的中國移民從事送外賣、廚師等,「跟自己相比,很難想像他們與社會完全脫節,沒有朋友,不懂英語,美國夢對他們來說相當遙遠」。

Salisbury拍下的其中12幅餐廳打工仔相片,日前在「思考華埠」(Think! Chinatown)藝術空間展出,相片旁寫上相片主人翁故事,「紐約唐人街是中國移民的轉運站(hub),從華埠出發,乘坐長途旅遊巴到其他州份工作,地點愈遠,薪水愈高,但也距離家鄉更遠」。作品獲TED青睞、去年11月到TED大會作6分鐘演講的Salisbury認為,正因為紐約居民太熟悉中菜,以致遺忘了餐館背後打工仔辛酸史,「我們每日接觸中菜,卻又忘記了他們,希望用相片把勞工故事呈現出來」。(鄭柏齡/紐約報導)


讀后感:道出華埠餐廳打工仔在中餐背後的勞工辛酸的生活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santy013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