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9-5-15 19:34:51

遠見 2009/05/15
四川綿竹市遵道鎮,是汶川震災重災區之一,到現在仍像個超大的瓦礫堆。為了不讓援建成空談,中國最大房地產集團萬科務實打造防震家園,集減震技術之大成的遵道學校,更成重建希望地標。
【撰文/邱莉燕】 去年「512汶川大地震」,是中國的一道巨大傷口。療傷,則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 四川省綿竹市,是地震重災區之一,從成都到綿竹的成綿高速公路上某一段,蓋起了全世界最大面積的板房區,總共有2萬多間,住了7萬餘人。一年了,災民仍在板房中生活。 再走進綿竹市的一個小鎮,位於龍門山腳下的遵道鎮,全鎮在大地震後,95%房屋倒塌,483人不幸遇難,原有的鎮公所、學校、醫院等扭曲錯位,嚴重損毀。到現在,仍像個從地底冒出的超大瓦礫堆。 但,之所以像個大廢墟,一則固然是因為災害,另一則是由於正在重生。 街道上,到處是一堆堆的小山,磚頭山、瓦片山、水泥山一處處,旁邊還有一堆是危樓被敲掉後的破磚廢石。這些都是災民原址自建所需的材料和重建過程中的景象──電鋸的聲音震耳欲聾,男女老少總動員站在屋頂上砌磚,建材行的生意相當興隆,簇新的店招與周遭的頹圮,格外不協調。 首創 救急救難的新做法 有人說,災難搶救是最熱鬧的時刻,災後重建才是最難熬的生活。 十歲的陳仲凱,在地震中失去父親,與雙目失明的母親相依為命。想要走進他不到三坪的臨時住所,得先蹲低身子,穿過橫樑。屋簷下,吊根細鐵絲,就是晾衣服的地方了。 來到室內,扭開60瓦的鎢絲燈,來者簡直不敢相信這地方能住人:簡陋到不能再簡陋的四壁,一張大床幾乎占據了所有空間,各界捐的衣服,亂糟糟堆滿半張床。灶邊挨著一張小矮桌,是陳仲凱寫功課的地方。旁邊有三個全新的大書包,但對於改善陳仲凱的家境沒什麼幫助。 失去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母子倆生活全靠父親公司發的8萬元人民幣撫卹金,倒掉的房子要重建,還需要4萬元到現在都還沒著落。而陳仲凱有可能被迫輟學。 「現在所有的打算都是空打算,我只想著如何把孩子養大,」這位母親沒有眼珠的眼眶中流著淚,又不斷拭去。 然而就在一片瓦礫世界中,眼前陡地一亮,一棟色彩鮮豔、回字型的建築印入眼簾,這是大陸萬科集團所捐建的遵道學校。 這是綿竹市災後重建中最先動工的第一批建築,也是四川災區最先完工的公共設施。其中許多革命性的想法,也是全中國首創。 投入 援建被忽略的地方 「5月12日當夜,萬科的管理層一得知消息,就出發到災區了,」萬科集團主席王石說,由於當時成都停飛,他和其他主管只得先飛到重慶,再搭車到成都。 回想起當時抵達災區的情景,王石對於軍隊的迅速投入救災印象深刻,此外,國際間希望參與援助的團體也讓他十分感動,因為常登山而結識的土耳其救難委員會主席,震後也立刻傳簡訊給他,希望來救災。 然而做為中國最大的房地產集團,以及世界第一大大住房公司,王石除了關心災情,他還有專業的考量。他希望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細查地震當中建築物的損傷情況,瞭解為什麼會損壞、以及如何在今後的建築中減少這種損害。 「從中借鏡經驗和教訓,對住宅這個行業關係重大,」王石說。 救災的同時,萬科也決定要找一個地方做災後援建。最後會選擇遵道,則有一個小故事。 王石坦承,初期來到災區,有一定的盲目性,後來才發現,綿陽和都江堰由於在媒體上大量曝光,交通也較便利,捐贈物資已過剩。 此時,四川電視台一位記者告訴他們,綿竹市的災情也很嚴重,但受到的關注較少,萬科的救災團隊便立即轉往綿竹。 來到遵道鎮時,鎮上所有的官員全數罹難,唯一倖存的是副鎮長。奇特的是,看到萬科的到來,這位代理鎮長只接受了一部分的救災物資:「已經夠了,其他的請送到別的災區。」自己仍在受苦,卻還能想到別人,這樣的表現令王石等人印象深刻,與遵道的緣分,就此種下。 著手 硬建設兼軟耕耘 中國政府的災後重建政策,有一套相當特殊的運作模式,名為「對口援建」,由較為富裕的省市「一對一」地協助地震重災市鎮的重建工作。 其中,上海市負責援建都江堰,福建省援建彭州市,重慶市援建崇州市,江蘇省援建綿竹,河北省援建平武縣。 像遵道,便是由江蘇省常州市撥款支援,不過,整個鎮的復建,還要加上一個民間企業默默的努力,這個企業就是萬科。 地震後第25天,萬科召開臨時股東大會,以99.8%的高票,通過向災區捐贈人民幣1億元,萬科的管理階層亦決定個人出資1000萬元,捐贈災區,興建新的幼稚園。 萬科投入遵道的重建,堪稱全方位。一股力量投入學校、醫院、幼稚園、鎮公所、地震公園的重建。照王石的說法,這是「硬」建設。 另一股力量,是義工隊自發性地組織。 來自中國各地的萬科志工,放下手邊的工作,來到災區,協助貧困災民脫貧,是軟體耕耘。 滿目瘡痍了半年,遵道終於出現令人振奮的景象。 2008年12月31日,萬科蓋的遵道學校第一期工程落成,圍牆上還貼著放大照片,全是孩子們天真無邪的笑臉。 當上課鐘聲一響起,圍聚在操場上的學生們,一齊放開手中的氣球,五顏六色的氣球帶著孩子們的喜悅,爭先恐後衝向藍天。 地標 集最新減震技術大成 這所可愛的學校,是四川災區災後重建的公共設施中,第一批交付使用的建築,也是全中國抗震級別最高的學校之一,高達9級抗震。 「其實遵道經常有餘震,但學生在新學校裡完全沒發覺,」王石說:「即使知道有餘震,他們也都能安心上課。」 萬科集團企業公民辦公室執行經理沈彬指出:「這是中國第一次把這麼多的減震技術融合在一起。」 例如在地基上方、教室的下方,特設隔震墊,形成隔震層,地震時,可減少建築物結構的變形。「這種技術,以前只在軍事建築上採用過,」沈彬說。 隔震層和擋土牆中間,則有50公分的隔離空隙。外牆採用輕鋼,一種延展性很好的建材,抗震性能亦佳,而且重量輕,僅為紅磚的1/6,即使牆壁倒塌,壓在人身上,也不會造成致命傷。 遵道學校可說「無所不用其極」地考慮了防災之道──課桌椅採用的是可避難家具,地牛翻身時,學生可躲在桌子下。抬頭望向天花板,特製的彈性吊鉤,則可避免地震時燈具和橋架掉落。 教室儲物櫃和壁扇等家具,則固定在輕鋼牆體上,避免傾覆而壓傷人;窗戶採用鋼化玻璃,即使破損,人也不會被刺傷。 相當先進的智能環保廁所,能粉碎過濾排泄物,接著除臭滅菌,處理過的液體不但沒有衛生的疑慮,還能用來沖洗廁所。如此循環更新,便大大解決了緊急避難期間的如廁需求。 其他還有大型蓄水池、備用發電機,都能在災難突然來臨時,立刻啟用,除了保護老師和學生,還能做為鎮民的避難所。 挑戰 難在心靈的長期復建 這所很「耐震」的學校,已令很多中國和國際上的工程公司及建築師,以及政府官員、學者,「指定」要來這裡參觀。 萬科也大方提供所有的減震技術,相關建材要去哪裡買、施工怎麼建,一點也不藏私地向社會公開。「甚至讓我們花點錢提供技術指導,也沒問題,」王石語氣堅定地說。 學校蓋好了,王石卻認為這僅僅才是重建的開始:「心靈的恢復,不像固定建築那麼快。」 因此今年3月,王石第八次前往遵道,應校長要求,為遵道學校的中學生上課。 一邊播放投影片,王石講著自己攀登世界五大洲第一高峰的過程。課程名稱雖為人生,但談的是「面對挫折」。 「挫折並不可怕,要把挫折當成無形的財富,」王石這樣說著,嘗試驅散災民的心理陰影。 另外更珍貴的是,一批又一批的萬科員工,志願前往災區,一律自行申請,每個月輪替一隊人前往遵道,每隊5人,服務一個月。至2009年5月,已是第13隊,除了飛往災區的機票由公司出錢,其他費用均是員工自費。 除了協助災民解決食衣住行,萬科志工現階段的重點,是「牽緊孩子的手」,讓貧困家庭小孩可以正常求學。 這件事,並不只是捐錢這麼簡單,首先,調查貧困家庭就是一項大工程。萬科的志工們小鎮周圍的窮村子,挨家挨戶拜訪。調查至今,已訪視3000戶弱勢家庭。 「目前我們已經協助10個家庭,讓有愛心的社會人士來資助,」擔任志工的瀋陽萬科物業董事長蔡菊茹說。 認養受災學生的過程是這樣的,先在「天涯社區網」張貼學生的家庭背景,若有愛心人士看了資料,願意捐助學生,每年支付人民幣1000至2000元,直到大學畢業。像前文提到的陳仲凱,就因此免除了失學的慘境。 「錢不必多,但要持續,」蔡菊茹很怕大眾的愛心只有三分鐘熱度:「一旦斷了,對孩子心理的打擊很大。」 萬科志工到災區服務,還將持續五年、十年,在其他志願者幾乎都已遠離的災區,萬科的堅持令人感動。借用中國知名作家吳曉波的一句話:「它們真是這個國家少有的美好事物之一。」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5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訂閱遠見雜誌紙本雜誌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