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joemcc
皇帝 | 2018-7-28 08:30:09

400100022o3n49205524.jpg

崔九欲往南山馬上口號與別 / 留別王維 / 送崔九

朝代:唐代

作者:裴迪

原文: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裏。


譯文
你若要歸山無論深淺都要去看看;
山巒溝壑清淨秀美要盡情地賞玩。
千萬別學陶淵明筆下那個武陵人,
只在桃花源遊了幾天就匆匆出山。

註釋
武陵人:指陶潛《桃花源記》的武陵漁人。

評析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這兩句是說這次回到山裏之後,不論入山深淺,都要飽覽山川之秀麗,林木之幽美。這當然是勸勉崔興宗不要再留戀世俗的生活,把對山水的感情昇華到一種與世俗生活相對立的高度,這與他們對現實的厭倦與反感有關。“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裏。”這兩句是勸崔興宗隱居丘壑,既然在山水間找到了生活的真趣,就不要再從那個境界裏返回到現實中來了。這一方面表達了對隱居生活的肯定,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對現實的不滿。作者爲什麼要人留戀那個“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呢?這是由於他們在現實中屢屢失敗,一方面產生了對現實生活的反感,另一方面也更深刻地認識了現實生活。作者生活的時代大約屬於唐玄宗和唐肅宗時期,這首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後期。那個時候由於唐玄宗任用奸相李林甫,寵幸楊貴妃,政治十分黑暗,下層知識分子無法入仕,像裴迪、崔興宗這樣的寒士沒有出路。所以他們寧願隱居山林,過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因此作者勸他的朋友,既然在山水之間找到了真趣,找到了自己思想感情的寄託,就不要像陶淵明《桃花源記》裏的武陵人一樣,找到了桃花源卻輕易地放棄了。作者認爲這是一個錯誤,因此他說:“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裏。”
這首詩語言淺顯易懂,但立意很深,不失爲一首好詩。

寫作背景
崔九曾與王維,作者同隱於終南山,從作者這首送崔九歸山的詩中看得出來,崔九大約不大願意再隱居下去了,於是有了作者的這一番勸勉。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arde42176191 + 18 + 18 感謝解析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8  金幣 + 18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要消滅我的人還真不少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一堆皇帝都不值錢囉!可不可以有更高的頭銜?
多的是把自己管理的版當作是個人專版部落格的版主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叫人死不瞑目
亂刪文、惡意舉報者死全家
臺灣的職棒跟政治一樣,再怎麼爛也都有人會挺下去
社會多是雙面人,表面跟你聊得來,背地裡詆毀你到一個極致
高X裡只有一個不是渾蛋
論壇真是多采多姿時不時就有瘋狗跑出來咬人
回覆 使用道具
hot6969love
公爵 | 2018-7-28 13:56:39

感謝樓主無私分享,用力推一下。很讚☺☺☺
引言 使用道具
arde42176191
威爾斯親王 | 2018-7-30 14:18:27

桃花源記.jpg
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捨船,從口入。

初極狹,纔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做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沿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誌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誌,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是不是...桃花村.杏花村.桃源谷.....感覺都是種世外仙境的脫俗感!
分享一個桃花源記的觀後詩

蒼遠山. 潑墨黛.一抹嫣紅南
夾岸桃花灼灼開.映潭春色暖
蘆葦畔. 磯石灘.尋幽訪舊菴
舊時前秦避禍端.再訪草徑黯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