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dsj525
王室 | 2018-8-23 13:56:23

【早安健康/彰化基督教醫院 家庭醫學科醫師 吳婉卉、吳美鳳】

頸部腫塊是一種常見的表現,頸部裡面包含頸動脈、靜脈、脊椎、食道、氣管、淋巴組織等重要器官,出現腫塊時較容易被摸到,除了良性發炎反應,也別忽視可能是癌症的警訊!因此,了解常見頸部腫塊的原因及危險因子,有助於及時診斷及治療。

成人頸部腫塊主要可分為三大類:

1. 發炎性疾病:正常人頸部淋巴腺約有二、三百個,約半顆米粒大小,有發炎反應時則會變大,但一般不會超過兩公分。一般人常因感冒、牙齒痛、扁桃腺發炎等而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現象,大多會在治療本身的發炎疾病後數天內縮小。

2. 先天性的頸部腫塊:通常兒童時期就有,但也有到成人時才發現,而此種腫塊通常為緩慢成長,無痛且軟或有彈性的腫塊,而且形狀呈圓形等,感染發炎後才會痛和腫脹,如甲狀舌骨囊腫、皮樣囊腫、血管瘤、淋巴管瘤、鰓裂囊腫、甲狀腺囊腫、脂肪瘤… 等。

3. 惡性腫瘤:年紀越大(大於40歲以上)則惡性機率增加。另外,頸部腫塊有個80% 法則:「統計三公分以上之頸部腫瘤約百分之八十為惡性,惡性腫瘤當中約百分之八十為轉移性,轉移性腫瘤當中約百分之八十來自頭頸部的原發病竈。」惡性腫瘤常會造成頸部淋巴轉移,若為頸後三角,其原發腫瘤較常見為鼻咽部;而鎖骨上窩淋巴轉移其原發腫瘤則較有可能為氣管、食道或胃。

那些病史的頸部腫塊可能是惡性的風險較高

1. 年紀大於40歲
2. 物質使用:是否有煙、酒、檳榔的使用
3. 最近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半年內體重下降 >10%)、不明原因發燒(沒有明顯的感染源)、夜間盜汗、疲倦、食慾不振

那些症狀的頸部腫塊可能是惡性的風險較高

1. 腫塊特性:硬的且固定不能移動
2. 腫塊大小:發炎性淋巴結腫大很少超過2公分,所以當頸部腫塊大於2公分時則惡性風險提高
3. 腫塊皮膚表面異常:如潰瘍或破皮
4. 和頸部腫塊同側的耳朵痛、耳鳴、悶塞感或聽力變差

結語
頸部腫塊雖然以良性為居多,然而若治療幾周後仍然沒有消失,或者頸部腫塊合併上述危險因子,一定要進一步檢查及評估。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santy013 + 12 + 12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2  金幣 + 12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