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諸子登峴山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原文: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羊公碑字在,讀罷淚沾襟。
譯文
人間的事情都有更替變化,來來往往的時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處保留的名勝古蹟,而今我們又可以登攀親臨。
魚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雲夢澤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讀罷碑文淚水沾溼了衣襟。
註釋
⑴峴山:一名峴首山,在今湖北襄陽城以南。諸子:指詩人的幾個朋友。
⑵代謝:交替變化。
⑶往來:舊的去,新的來。
⑷復登臨:對羊祜曾登峴山而言。登臨:登山觀看。
⑸魚梁:沙洲名,在襄陽鹿門山的沔水中。
⑹夢澤:雲夢澤,古大澤,即今江漢平原。
⑺字:一作“尚”。
⑻羊公碑:後人爲紀念西晉名將羊祜而建。羊祜鎮守襄陽時,常與友人到峴山飲酒詩賦,有過江山依舊人事短暫的感傷。
鑑賞
作者:佚名
這是一首弔古傷今的詩。所謂弔古,是憑弔峴首山的羊公碑。據《晉書·羊祜傳》,羊祜鎮荊襄時,常到此山置酒言詠。有一次,他對同遊者喟然嘆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達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者多矣,皆湮滅無聞,使人悲傷!”羊祜生前有政績,死後,襄陽百姓於峴山建碑立廟,“歲時饗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作者登上峴首山,見到羊公碑,自然會想到羊祜。由弔古而傷今,不由感嘆起自己的身世來。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是一個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興衰,以及人們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人事總是在不停止地變化著,沒有誰沒有感覺到。寒來暑往,春去秋來,時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著,這也沒有誰沒有感覺到。首聯兩句憑空落筆,似不著題,卻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飽含著深深的滄桑之感。
頷聯兩句緊承首聯。“江山留勝蹟”是承“古”字,“我輩復登臨”是承“今”字。作者的傷感情緒,便是來自今日的登臨。此處所說的“勝蹟”,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魚梁洲等。
頸聯兩句寫登山所見。“淺”指水,由於“水落”,魚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稱“淺”;“深”指夢澤,遼闊的雲夢澤,一望無際,令人感到深遠。登山遠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蕭條景象。作者抓住了當時當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煉出來,既能表現出時序爲嚴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傷感。
尾聯兩句將“峴山”扣實。“羊公碑尚在”,一個“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複雜的內容。羊祜鎮守襄陽,是在晉初,而孟浩然寫這首詩卻在盛唐,中隔四百餘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變遷,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卻還屹立在峴首山上,令人敬仰。與此同時,又包含了作者傷感的情緒。四百多年前的羊祜,爲國(指晉)效力,也爲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與山俱傳;想到自己仍爲“布衣”,無所作爲,死後難免湮沒無聞,這和“尚在”的羊公碑,兩相對比,令人傷感,因之,就不免“讀罷淚沾襟”了。
這首詩前兩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後兩聯既描繪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飽含了作者的激情,這就使得它成爲詩人之詩而不是哲人之詩。同時,語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摯動人,以平淡深遠見長。清沈德潛評孟浩然詩詞:“從靜悟中得之,故語淡而味終不薄。”這首詩的確有如此情趣。
創作背景
詩人大半生居住在襄陽城南峴山附近的澗南園,該詩即創作於詩人在家鄉隱居讀書、寫詩自娛期間。詩人求仕不遇,心情苦悶,在極不得意的時候,與幾個朋友登上峴山遊玩,憑弔羊公碑,想到羊祜當年的心境,想起羊祜說過的“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來賢者勝士登此遠望如我與卿著,皆湮滅無聞,使人傷悲”的話,正與詩人的處境正相吻合。由此借古抒懷,寫下了這首詩。
|
評分
-
總評分: 名聲 + 18
金幣 + 18
查看全部評分
|
要消滅我的人還真不少 人為刀俎 我為魚肉
一堆皇帝都不值錢囉!可不可以有更高的頭銜?
多的是把自己管理的版當作是個人專版部落格的版主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叫人死不瞑目
亂刪文、惡意舉報者死全家
臺灣的職棒跟政治一樣,再怎麼爛也都有人會挺下去
社會多是雙面人,表面跟你聊得來,背地裡詆毀你到一個極致
高X裡只有一個不是渾蛋
論壇真是多采多姿時不時就有瘋狗跑出來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