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18-10-9 17:28:39

1914年8月,德國全面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搬回德國才三個多月的愛因斯坦大力批判祖國的窮兵黷武,並對科學同僚在愛國情操下的積極投入不以為然。物理學家史瓦西正是其中之一;而且已41歲的他竟放棄天文台台長一職,志願上前線作戰。史瓦西與愛因斯坦素昧平生,兩人政治理念不同,又在人生道路上擦身而過,理應再無交集。沒想到,兩顆追求宇宙真理的心靈還是在科學星空中短暫交會,綻放出永恆的光芒。

愛因斯坦於1915年11月25日在普魯士科學院發表廣義相對論,顛覆牛頓以來的時空概念。其中的重力場方程式簡潔優雅,但因涉及曲面幾何而複雜難解,就連愛因斯坦本人都耗費心力才求出一個近似解,用以在論文最後預測水星軌道的偏差角度。

投身戰場的史瓦西仍持續關心科學最新進展,原本就是普魯士科學院院士的他沒隔多久就收到這篇論文。此時的俄國戰線正是寒冬,漫天烽火中,史瓦西用凍僵的雙手拿著紙筆計算砲彈彈道,得空時便思考這個革命性的理論,不時算算重力場方程式。在如此嚴酷的環境中,史瓦西只能先假設天體是不旋轉、不帶電荷之完美球體,思考它的重力對周遭時空的影響。

12月22日,他寫信告訴愛因斯坦自己如何改用極座標求得一個精確解。愛因斯坦隔年元月收到信,既驚又喜這麼快就有人求出重力場方程式的精確解,他回信給史瓦西,表示極為欣賞他的解法,並將在下週代他在普魯士科學院發表。史瓦西隨即再回信給愛因斯坦,信中計算出一個天體如果小於它的臨界半徑(r=2Gm/c2,以太陽來說,約是三公里),就會因為自身重力而塌縮成一個奇異點;在臨界半徑內的所有物質,包括光,都無法逃逸出去。如今我們把這臨界半徑稱為「史瓦西半徑」,而這奇異點直到1967年,才由美國物理學家惠勒(John A. Wheeler)取名為如今我們所熟悉的「黑洞」。

是的,黑洞這個概念在當時仍聞所未聞,連愛因斯坦自己都難以置信;而同樣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率先提出之人竟是身處天寒地凍、危機四伏的殺戮戰場中,還因自體免疫的罕見疾病而皮膚逐漸潰爛的史瓦西。他在給愛因斯坦的第一封信中最後寫道:「你瞧,這場戰爭對我算是仁慈的。槍林彈雨中,我的思緒仍有個去處,可以漫步於你的理論園地中。」是怎樣的心靈,才能命在旦夕中還可以平靜地思考科學?

1916年5月11日,他終因病情惡化而死於前線,年僅42歲。

資料引用於:http://history.pansci.asia/

Schwarzschild.jpg (74.28 KB, 下載次數: 0)

Schwarzschild.jpg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微笑圈圈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jkfmen + 10 感謝好友分享精彩內容
deeperinloveu + 12 + 12 感謝分享
wenzen.chen3504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42  金幣 + 22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ownall
公爵 | 2018-10-9 18:08:41

以前的科學理論是專一而深淺的
引言 使用道具
費波南西
威爾斯親王 | 2018-10-9 18:09:06

哇  , 原來黑洞理論的先驅誕生於史瓦西 , 感謝大大的分享喔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0-9 21:27:35

費波南西 發表於 2018-10-9 18:09
哇  , 原來黑洞理論的先驅誕生於史瓦西 , 感謝大大的分享喔

史瓦西是理論天體物理學創始階段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在攝影光度學、恆星大氣層理論、廣義相對論以及舊量子論等領域都有建樹。愛因斯坦場方程式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精確解,預測黑洞存在的史瓦西解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所以我們要非常慶幸我們身處的年代是一個和平的時代,世界第一次大戰和第二次大戰,都有很多歐洲的科學家就是這樣枉死在戰場,之後我會再陸續的再和好友們分享這些科學史的故事。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0-9 23:14:01

費波南西 發表於 2018-10-9 18:09
哇  , 原來黑洞理論的先驅誕生於史瓦西 , 感謝大大的分享喔

替「黑洞」命名的物理學家惠勒雖然沒有得到諾貝爾獎,但是他無疑是美國最重要的物理學家之一。

作為物理學家,惠勒最重要的工作是與波耳合作,在1942年共同揭示了核分裂機制,並參加了研製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他還是美國第一個氫彈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之一。

作為物理學教育家,惠勒培養出了幾代美國物理學家,他指導過的博士達50位之多,包括費曼博士。
引言 使用道具
jkfmen
威爾斯親王 | 2018-10-9 23:52:44

近代維持了半個多世紀沒有擴及全球的戰線
承平的年代讓大家都有好日子可過~這固然很好沒錯
但在目前各種鼓勵追求物質享受的商業模式之下
對於人們追求科學研究的熱潮可能反而是阻卻的負分
古時所說的文窮而後工~代表安逸的生活反而會消磨掉上進的動力
如果再加上國家領導人沒有長期的戰略思維~只短視自以為是的近利
不只科學巨擘不再~可能連想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都沒了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微笑圈圈 + 10 + 10 感謝大大分享
732 + 10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2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hamidh
大公爵 | 2018-10-10 09:31:02

很棒的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18-10-10 10:50:33

jkfmen 發表於 2018-10-9 23:52
近代維持了半個多世紀沒有擴及全球的戰線
承平的年代讓大家都有好日子可過~這固然很好沒錯
但在目前各種鼓 ...


好友"國家領導人沒有長期的戰略思維~只短視自以為是的近利"這一句話用來形容我們台灣和大陸的現況確是非常的貼切。

這個情況大部分的起因為世界大學排名。雖然各個不同機構的世界大學排名略有不同,但絕大部分都是以論文發表數目及論文引用次數來做評分,另外還有一些來自於研究計畫及技術轉移的金額。所以研究就佔了大概70%左右。

這就是為什麼台灣和大陸的學者大部分都在做最熱門的題目,因為這樣才比較容易發論文,論文也比較容易被別人引用,而且這些論文可以秤斤論兩的賣,在所謂的研究型大學,所很多教授都為了要爭取講座教授、特聘教授等等的頭銜,壓榨年輕的助理教授或者是博士班研究生,這樣的情況比比皆是(這個亂象又來自於立法院,因為立法院的諸公要求教育部,預算給了大學,大學排名就要上升!)。

發表在不同等級的期刊,可以換的錢還不一樣,所以造成了很多研究型大學重研究而輕教學,校方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因為教學衝不了世界排名,但是研究可以,真是斯文掃地。

之前於戰亂的學者,做研究是為了興趣,而我們現在生於承平時代的學者,做研究是為了名利,動機之高下,不言而喻!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jkfmen + 10 我很認同~這真是一針見血的評論.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